yobo体育全站app下载-欢迎你—「转」金文大篆知识及其摹仿要领
日期:2022-10-19 08:04:01 | 人气:
金文大篆知识及其摹仿要领大篆是小篆的對稱。狹義上講,大篆指的是金文和石鼓文;廣義上講,大篆是包罗金文、石鼓文、六國文字等盛行於周代和春秋戰國時期字體的總稱。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吉金文字。
尤其以鑄、刻在禮器、樂器上的銘文爲重,故金文也稱鐘鼎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鍾或鼎上的一種文字。
鍾多是樂器,鼎多爲禮器。可見昔人十分重視鍾鼎及銘文的原因。金文産生的原因:(略)1.鞏固政權、推崇禮樂的需要2.崇尚人本、廢棄甲骨的一定3.重視書教、強調六藝的結果4.青銅發達、鑄術提高的表現……孔子有言:"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也。"鍾多是樂器,鼎多爲禮器。
可見昔人十分重視鍾鼎及銘文的原因。例如九鼎則爲傳國重器,王都所億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爲"定鼎"。
鑄刻上面的文字,多爲記事或表彰好事的內容。這種銘文,有的是凹下的陰文,有的是凸出的陽文。前者稱爲"款",是"刻"的意思;後者稱爲"識",是"記"的意思。
所以金文也可統稱爲"鍾鼎款識"。以後書法"款識"或"名目"的名稱即由此演化而來。金文(西周史牆盤)一. 青銅器分類青銅,是指紅銅與錫、鉛等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因顔色呈青灰色而得名。
青銅器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經被製造出來,之後中國經歷了長達十六個世紀的青銅時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现在已知最早的青銅製品是在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單範鑄造的青銅刀,裝飾較少,反映出遠古先民純樸的審盛情識。夏代(21世紀B.C~16世紀B.C)的青銅器中已經有了象徵身份等級的禮器,與禮制的政治制度相呼應。
商代(16世紀B.C~11世紀B.C)青銅器發展到壮盛,大型器物叠見,花紋繁縟精致,並有一些神秘主義的色彩。西周時期(11世紀B.C~776B.C)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越发緊密,冶鑄技術日趨成熟,出現了長篇銘文,成爲珍貴的歷史資料。
春秋戰國(776B.C~221B.C)時青銅器一改過去的設計,風格纖巧、清新,普遍採用更高水準的製作工藝,極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秦代以後(221B.C~1840A.D),禮器比重大減,錢幣、怀抱衡和銅鏡經過更新、創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青銅器的主流,在漫長的時間裏,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藝一直保持著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水平。青銅器,集造型、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之成,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是中國文物藝術中的瑰寶,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精華。
青銅器分類有許多種,一般可分爲禮器、樂器、食器、酒器、工具、武器、盥器、貨幣、印璽、車馬器、怀抱衡、銅鏡、雜器等。容庚《商周彜器通考》、陳夢家《殷商銅器集錄》、李濟《記小屯出土的青銅器》、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梅原末治《古銅器形態之考古學研究》等專家從差别角度對青銅器進行了分類。
鼎 相當於現在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如《司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小克鼎》、《毛公鼎》、《頌鼎》、《中山王鼎》。尊 盛酒器。
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何尊》、《辛尊》、《婦好方尊》盤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圓形、湼梗腥ψ慊蛉悖械倪有流。
《散氏盤》、《牆盤》、《虢季子白盤》、鄭伯盤》。簋(gui,音軌) 銅器銘文作"毀",相當於現在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爲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靜簋》、《利簋》、《令簋》、《天亡簋》、《秦公簋》。鬲(li,音曆) 煮飯用:一般爲侈口、三空足。《父辛鬲》、《伯矩鬲》甗(yan,音演) 相當於現在的蒸鍋。
全器分上、下兩部门,上部爲甑,置食物;下部爲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婦好甗》、《父庚甗》.角 飲酒器。
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天丁角》、《獸面紋角》斝(jia,音甲)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火紋斝》、《小臣邑斝》觚(gu,音姑) 飲酒器。
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觶(zhi,音志) 飲酒器。
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
一般形狀爲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盉(he,音和) 盛酒器,或昔人調和酒水的器具。
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接。方彜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
有的方彜上還帶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勺 取酒器。
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罍 (lei音垒)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
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壺漿"。
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匜(yi,音儀) 《左傳》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
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盂 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簠(fu, 音甫) 古書裏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
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盨(xu, 音須) 盛黍,稷,稻,粱用。
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敦(dui,音對)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
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爵(jiu, 音決) 飲酒器。
相當於後世的羽觞。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二.青銅器銘文(一)青銅器銘文的內容1.祭祀追孝 《天亡簋》祭天及文王。
《大盂鼎》祭上帝及祖先。《牆盤》頌揚天子、紀念先祖。2.边疆戎事 《令簋》記載討伐楚伯事。
《虢季子白盤》記載抗擊儼狁侵略。3.册命賞罰 《毛公鼎》記周宣王賞賜毛公务。
《逨盤》記周宣王賞賜逨之事。4.外交律令 《散氏盤》講述夨(ze)國與散國之間勘定國界,盟誓交好的過程。又如《曶鼎》5.记事叙情 《井鼎》、《过伯鼎》……(二)青銅器銘文的用途1.使民知神奸 "昔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九洲),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左傳》)2.鎮扶社稷 "諸侯之封,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扶其社稷,故能薦彜器與王。" (《左傳》)3.銘其功烈 "取其所得以作彜器,銘其功烈以示子孫,昭明德而懲無理" (《左傳》)4.器者示民 "夏後氏用明器,示民無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
" (《禮記》)5.銘著自名 "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 (《禮記》)6.大約劑 "大約劑,邦國約也。
書於宗廟之六彜,欲神監焉"。(《周禮》)7.傳遺後世 "攻其鄰國,殺其民人,以爲銘于鍾鼎,傳遺後世子孫。"(《墨子》)三.金文的發展史金文是以青銅器爲物質載體的,並且兩者的傳播作用也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以青銅器的發展過程爲依託,分析一下金文的發生、發展、热潮、衰落的全過程。(一) 夏鑄九鼎——萌芽期史學界把夏、商、周三代定義爲中國的青銅時代。
著名學者郭寶鈞先生在其名著《中國青銅器時代》中說:"中國的青銅器時代,略當歷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戰國之時,也與中國奴隸制的發生、發展和瓦解相始終。中國古有"夏鑄九鼎"之傳說,並由此而來"問鼎中原"的典故。
與夏時代相當的"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數十件,品類(爵、刀、鈴、錐、戈、鼎等)繁多、樣式豐富,工藝精湛。所以,史學界多数認爲,可將二裏頭文化時代定義爲中國的青銅時代的正式開始。
這也爲"夏鑄九鼎"提供了重要條件和可能性、可信度。從史料上看,夏後所鑄之"鼎"的特點爲:1."鼎成三足而方……以祭於昆吾之虛"(《墨子·耕柱》)2."昔夏之方有德,遠方圖物,貢金九牧(九洲),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左傳》)3."爲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
(郭樸《山海經注》)由此可知,夏鼎的形態爲三足、方形,其上鑄有饕餮之紋。夏鼎的數量爲九尊,象徵九州(冀、豫、雍、楊、兗、徐、幽或梁、並或青、荊)大地。
夏鼎的作用爲:以祭於昆吾之虛,從而使民知神奸。夏代的"九鼎"至今未現,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也只是一般禮器及工具、武器,可是,"祭於昆吾之虛,從而使民知神奸"的作用確是一致的,不過,其主要是象徵意義,要"使民知神奸",更簡單、明瞭的方法是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表述己義。殷商金文——發展期殷商時期青銅器初期是沒有銘文的,青銅器上鑄刻金文從殷商中期才開始。
# 殷商時期的金文篇幅都較簡短,以一、二個字至十個字為最多,# 內容 大多是族徽、人名、器物名、製造者的名字…等。# 這時期的金文是由 甲骨文發展而來,以象形文字為主,如牛、羊、 鳥、魚…等,也有一些是象武器之形、舟車之形、家室之形。商代金文的風格简陋可以分 為兩類:1.清劲挺秀:這一類與甲骨文的風格相近,筆劃很挺直有力,字體瘦長,這類金文 以《戍嗣子鼎》為代表。
2.氣勢雄健:另一類的金文風格反映著盤庚遷殷以來國勢的穩定發展,字體寬綽,筆劃豐腴,氣勢雄健,這類金文以《司母戊方鼎》為代表。商代晚期金文比較有特色的作品,當推"三卣一尊和一斝"。三卣:《二祀邲其卣》、《小子卣》、《宰甫卣》———雄健放逸一尊:《小臣俞尊》———嚴謹溫雅一斝(jia,音甲):《小臣邑斝》———娟秀清健(三)西周金文--成熟期西周由於周公「制禮作樂」,很是注禮制與宗廟祭祀,製作了大量的青銅器,隨著西周國力的發展,金文的風格也有了更多樣化的風貌。
西周金文大致可分爲早、中、晚三個時期。關於這一點,裘錫圭先生、邱振中先生都有其獨到的見解,我們採用大多數學者的意見,認爲這個時期的金文發展简陋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武、成、康、昭時期周朝建國之初,國力尚未達到壮盛的岑岭,而以字承殷商、平實樸素的作風來穩定局势,此時的金文也呈現樸實的風貌,以《利簋銘》、《天亡簋》、《蓋銘》、《令彜》、《何尊》、《班簋》為代表。
金文的筆劃也開始出現「肥筆」,這種肥筆具有裝飾作用,使字體顯得端莊謹嚴、雄健厚重,以《大盂鼎》為代表。第二階段──穆、恭、懿、孝時期此時西周的國勢逐漸穩定固已經達太平盛世的局势,金文的風格也趨向成熟、定型,全篇銘文的線條圓潤均勻,結構清雅靈動,章法很勻稱、整齊,字體頎長,有秀媚之感,以《史牆盤》為代表。尚有《衛盉》《曶鼎》《大克鼎》、《小克鼎》。
第三階段──夷、厲、宣、幽時期這個時期的金文呈現多姿多彩的風格。《毛公鼎》字呈縱勢、從容肅穆、靈動秀逸。
郭老贊曰:"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風烈"《逨盤》線條溫潤纖細,結構頎長優美,布白整齊疏朗,總體清逸灑脫。、《虢季子白盤》線條清勁有力,字形嚴謹悠長,整篇銘文的空間疏朗至極,開《石鼓文》、《秦公簋》之先河。
《散氏盤》整篇銘文共有三百五十個字,筆劃線條厚重凝煉,字取橫勢,欹側靈動、行間錯落有致,作品變化多端,妙趣橫生,富有舞蹈的姿態。被後人譽爲"草篆"。(四)東周金文--延續期東周時期包罗了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
1.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各國的金文大體都沿襲西周晚期的寫法。2.戰國時代到了戰國時代,群雄爭戰猛烈,他們各據一方、各自為政,在文字上也逐漸形成了明顯的地方色彩。
不過秦國由於位處西部,較為偏僻,文字的變化沒有其他國家那麼劇烈,反而生存了西周金文的風貌。唐蘭先生將戰國時代的文字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秦系文字,指的是秦國的金文和秦代小篆;另一個系統是六國文字,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與其他東方小國的文字。
三. 金文的书法文化意义1.金文是从甲骨文书体生长成大篆书体的成熟的标志。金文一改甲骨书法荒率、尖薄、随意的特点,摒弃了契刻的痕迹,以朴厚、雄浑、典雅气势派头以代之。终于进入了真正"篆书"的阶段。
2.金文阶段是书法生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其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多姿多彩的书体气势派头,惊人眩目的艺术魅力,占据了先秦书法的最岑岭,也取得了在整个书法史上的重要职位。
3.金文的醇厚、质朴、典雅、灵动的艺术气势派头,积淀成为后世书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美学领域,固化为一种评价、赏析书法作品是否有"金石气"的高位尺度。4.金文具有周代,尤其是西周文字、书法的正统官方职位,对研究周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宋代金石学、清代碑学兴起的源泉,为后世金石学、碑学的生长提供了富厚的研究素材。大篆的学习一.大篆的笔法特点1. 凝炼厚重 (顿之山安)凝炼厚重指运笔力度的外现形式,笔法内敛蕴藉,视觉重量突出,雄健有力,体现"金石"的质感。
清代翁方纲有言"书法以厚重为本"。"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王羲之2.笔酣墨畅 (导之泉注)金文用笔畅达、笔调灵动,"字里生金,行间玉润",不要泛起滞笔僵墨,有流动之感、笔墨情趣。
3.浑融蕴藉 (线条少垂曳接笔熔铸)擒纵是书法用笔的准则。金文用笔圆浑,逆起平收,锋颖内在,无垂不缩。笔画相接合交插处尤重圆融,行笔此处,"少驻"化墨,万不行偏薄。
4.苍古质朴 (屋漏痕)金文运笔不行轻坦白行,也要略有横向微动,以增古朴凝重。金文有热铸火造之意,又有栉风沐雨之痕,妙造自然,精神、气势、风姿,高境后人难以到道。宋代蔡襄叹息道"近时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
二.大篆的结构特点:1.因形赋势 形是一个独立的字形势是书法的结构形态,有意象,2.奇正相生3.疏密得宜4.笔圆势方5.严谨内敛三.大篆的章法特点1.行气连贯2. 犬牙交错3. 空间灵动4. 结构随器《散氏盘》的艺术特色一. 疏密参差 开和有度"独体结构难于疏,合体结构难于密。书欲不见其单弱,密欲不见其杂乱。" 赵宦光《书学帚谈》"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冷气;当密不密,心至凋疏。"姜夔 《续书谱》"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
" 包世臣《艺舟双辑》例字即1。2 東6。2自1。3涉2。
2西3。2原5。3堆7。
3降10。3豆11。
3宮11。3散19。1二.正斜相参 一派天机"昔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不主故常。
"董其昌《画禅室语录》"字似奇而实正,其实亦从商周钟鼎中来,要在得字之重心点也。"李瑞清《论书语》"书宜平正,不宜欹侧,昔人或偏以欹侧胜者,黑暗必有拨转机关者也。"刘熙载《书概》例字邑1。1 乃1。
2 於2。1 城3。3 源5。1 至2。
3 同10。1 孝13。2 正14。2 舍14。
2 宰15。3三.随形布势 奇态百出"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崔瑗《草书势》"篆籀各随字形巨细,故知百物之状,运动圆备,各个自足。
" 米芾《》"且字之是非、巨细、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姜夔例字周6。
1 已6。3 登10。2 且11。
2 田14。3 王17。
3 涉3。1 莫8。1 至8。2 井8。
1。2四. 向背明白"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
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概略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昔人。
" 姜夔"所习岂论何种书,总以点画周至,起讫明白,向背有情,空缺整洁为佳。"清·魏锡曾《书学绪闻》"画多则分仰覆,以别其势;竖多则分相背,以成其体。
"蒋和《书法正宗》"彝尊最贵分行布白,左右牝牡相得之至。" 李瑞清渖1。
3 嗣11。1 繇12。
3 刑13。3 器19。
1 复3。1 疆6。
3 沽2。1 新23。2 州17。1五.擒纵自如"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控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
"周星莲"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尔。" 黄庭坚"擒,也须笔势放开,所谓斗胆落笔是也。" 清·蒋和"能擒能纵,能紧能开,这才气使用解法,赢得满身都是解数。
" 沈尹默字例边2。3 沽 内4。2 南10。1 工13。
1 乙18。1 散19。2 爽22。
1明 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石鼓文王國維先生《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将此时文字分成西土(秦国)、东土(六国)两系,唐蘭先生延续此种说法。郭沫若先生《青铜时代》中分江淮流域各国为南系,黄河流域诸国为北系,意在区别南方之花丽秀逸和北方的质朴雄浑。陈梦家先生《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中讲此时书法气势派头分成东、西、南、北、中五系。
李学勤先生《战国题铭概述》分战国文字为秦系、楚系、三晋、齐鲁、燕系五个系统。我们比力认同李学勤先生的分类方法。楚系书法地處南方,崇尚华美,重视字体的装饰性,颇多浪漫、诡谲气息,還出現了以鳥獸蟲為裝飾的美術字,即所謂的「鳥蟲書」如《王孙遗者钟》、《王子午鼎》、《曾侯乙簠》、《越王勾践剑》、《蔡侯申盘》《望山楚简》、《包山楚简》等。
尚有《战国楚帛书》为900余字的大篆墨迹。行笔流通,布白匀称,疏密有致,精致神秘,可发隶书之先河。晋系书法时重质朴,以《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为代表,落笔质重,侧锋为多,体成欹势,生动生动。尚有《栾书缶》、《赵孟介壶》等。
燕系书法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山王厝壶》、《中山王厝鼎》,精神纤巧,装饰性强,字体修长,上密下疏,冷峻清爽,十分有贵族气质。秦系书法中的金文大多刻在武器、怀抱器、虎符等器物上,其中最有名的是《秦公鐘》、《秦公簋》和《诅楚文》,体现出继续商周书法风俗,并过渡到秦国小篆一种正统面目。秦系书法中最能体现时代气势派头的书法作品当属《石鼓文》。一.石鼓文的概述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因其文字镌刻在十面鼓形石头上而得名。
石鼓文又称"籀文",属大篆系列,是大篆系列文字的尾声。《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这十面石鼓原在天兴(陕西宝鸡),唐代初年被发现。每面石鼓高90厘米,直径约莫60厘米,每件环刻四言诗一首于鼓壁,内容为秦惠王太子嬴荡于旧都雍城,在傅师辅佐下,学文习武之事。石鼓制作与公元前310——307年间,诗稿为嬴荡主创,石鼓文字由嬴荡师所作。
中国文字与书法在甲骨文、金文时代就力争建设一种对称形式的新的秩序。西周后期的《墙盘》、《静簋》、《虢季子白盘》就依稀透露出整饬的信息。从书法的诸要素上看,无论是线条、结构、章法还是空间,都愈加工致化。
《石鼓文》在这方面走向了极致。二.石鼓文的意义1.石鼓文扬弃了金文中的"滞笔"现象,去掉了"面",增强了书写性和流通性,使文字越发书法化。
2.石鼓文在结构上努力克服文字异体现象,《散氏盘》中"道"字,个个形异,石鼓文则个个相同。3.石鼓文把线条牢固在一个方形的框架内,以圆转、对称的折线取代了金文中的斜线,牺牲了金文的灵动、恣肆,赢得了平衡感、体现出宽博和恢宏。4.石鼓文线条圆劲浑融,流通自然,是"篆籀气"的代表,较之金文的古朴、凝重,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只要切合线条、结构圆浑外拓特征的,都可赞其为有"篆籀气"。如颜真卿既是。
5.后世书法家习篆大多取法石鼓,近现代书法家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厂等人的书法都是脱胎于《石鼓文》。6.历代文人、名士,艺术家都有人作诗著文赞誉《石鼓文》。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作《石鼓歌》,清代著名书法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美曰":若《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是体相近。
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规则也。。
本文关键词:「,转,」,金文,yobo体育全站app下载,大篆,知识,及其,摹仿,要领
本文来源:yobo体育全站app下载-www.hzhryj.com